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平台,金年会登录,金年会网址,金年会网站,金年会官方网站,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数字站,金年会app,金年会电子娱乐,金年会体育赛事,今年会体育,金年会最新网址入口,金年会靠谱吗
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受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目前我国家庭结构整体呈“4—2—1”的倒金字塔形,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个人、家庭面临极大的养老压力。而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问题是未富先老和少子高龄化,“未富先老”问题是指用于国民养老的再分配的财政资金不够强大,“少子高龄化”问题不仅意味着需要被扶养人口的数量大,也显示了未来交付养老保险的劳动人口的严重不足。养老问题既涉及钱的问题,更涉及人的问题。与城市相对应,尽管乡村也建立了基本养老金制度,但给付标准低,多数乡村地区的基本养老金尚不能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求。同时,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导致乡村空巢留守老人家庭、隔代家庭大量增加。乡村老年人面临的境况是不仅没有专业的养老服务,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照顾都难以获得。缺少资金,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调节和再分配,但养老服务却很难通过再分配机制将资源调节到乡村。
落实到村庄,中国最小的基层行政单位,一个村庄怎么养老,谁来管村庄老人的一日三餐?这是一个问题。老人生病了,如何得到及时诊治?这是又一个问题。换言之,饿了有地方吃饭,病了能得到医治,这是乡村老人的诉求,也是乡村诸多问题的一道必解题,更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振兴乡村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乡村百姓的生活质量。乡村养老解决好了,既可解除在外工作子女的后顾之忧,又能为政府分忧,还是美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邢台威县孙家寨首创孝道大餐、浙江绍兴长塘头村的老人食堂、山西老来福的“小灶饭”,或可算乡村养老的一条探索之路。
2024年4月23日,农历三月十五,上午9点多,河北威县孙家寨村委会小广场上正上演着一台乡村喜庆大戏,登台演出的是本村和外村的老人与准老人(年龄在45—59岁的人),以及在老人群里往来穿梭的义工:一群中年妇女围着十多块案板,可着劲擀饺子皮;穿着红马甲的义工过来,将擀好码放到盖帘上的饺子皮端走,送去广场中心摆着韭菜和茴香馅的小桌上;不一会儿,一只只漂亮的饺子,便你挨我挤地站满了盖帘;义工返回来,取走盛满饺子的盖帘,送往广场边架子上,很快,一层层盖帘便堆叠成一堵堵“饺子墙”;另一批义工依次从“墙上”取走盖帘,走向东南角那两口沸腾已久的大锅……
“饺子宴的对象是孙家寨65岁以上的老人,十里八乡赶来的老人没这个限制,也不好限制呀,总不能查验人家的身份证吧?”一旁付宏伟的妹妹付世芳插线岁的老人虽不能享受免费饺子宴,但通过擀饺子皮、包饺子,也可以吃饺子。村里的年轻人呢,只要来当义工,也能吃饺子。”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孙家寨的老人,附近村子里赶来的老人,一帮老姐妹、老哥弟聚在一起,大伙一边包饺子,一边乐呵地述说着自己的童年。“几十年过去了,老喽。”他们说,“老了,却赶上村里宏伟这样的后生,每月为咱们提供两次聚餐的机会,得劲哩。”这一天,他们穿得干干净净,像过年走亲戚。他们边包饺子边跟身边的老哥老姐唠嗑,好不快活!有老太太会扯着穿在身上的新衣服,跟身边人说:“这衣服是俺媳妇给做的,好看不好看啊?俺媳妇边给俺穿新衣服,边说可不敢让咱妈穿得破破烂烂不是,因为咱妈是去吃饺子宴哩。这孙家寨的千人饺子宴场面大着哩,喜庆着哩!”享受着幸福的老人,一张长满皱纹的脸陶醉在幸福的光芒里:“嘿,七老八十的年龄,看上去年轻了一二十岁哩!免费吃饺子,还发东西,初一送元宵,五月端午送粽子,八月十五送月饼,还有米呀油呀什么的。过了十月份,还蒸馒头,给村里65岁以上老人每天发五个馒头。噢对了,村子里腿脚不好,或瘫痪在床没来吃饺子的,我们会挨家挨户一个不落地送去家里,我爹送的次数最多。”
“饺子宴孝道大餐不只是本村老人的盛大节日,也早已成为十里八乡村民参与的盛大集会喽。”付宏伟颇有感慨,“一顿饺子宴,三百斤面粉,要在短短两小时内完成和面、擀皮和包饺子,得要多少人手啊,至少得二三百人吧,多则四五百人,前来帮忙的有村里老人,更多的是从外面赶来的义工。这还不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剁饺子馅用的韭菜,去地里割回来,再择好、洗净、剁碎这些活路。千人饺子宴是个概数,最多的一次,参加人数有1500多人,从中午一直吃到下午3点多哩。”
离开两位老人,付宏伟去了另一个本家老人付桂元家。付爷爷住的也是向阳的坐北朝南的院落,可付宏伟走进老人屋里时,眼前却一下子暗了下来。由于光线太暗,看不清屋里的摆设,好在窗户那儿还有微光——原来没有安装玻璃。没有玻璃的窗户咋抵挡寒冷呀?借着没有玻璃的窗户射进来的微光,他依稀看清了屋里的摆设:北面是一条黑乎乎的大炕,炕上蠕动着两团微光,定睛一看,是两个窝在炕上的人;门边的一个年岁大些,整个身子被黑乎乎的破棉絮包裹着,靠里的一个相对年轻,赤裸着上身,下身穿着破旧的裤子,半挽着裤腿。大炕地下是灶膛,灶膛上却不见煮饭的铁锅。年长的是父亲付桂元,年轻的是二儿子付占修。
不久,长塘头自然村建起了金秋家园居家养老中心,该服务中心设老人食堂、住宿部、餐饮部、种植部等七个部,服务对象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其中老人食堂在村民闲置房屋的基础上,于2020年3月底动工,不到半个月便装修落成。食堂开张这天中午,宽敞的食堂饭厅里,三张桌子上摆满了碗筷——这顿饭是专门为村里老人准备的开锅饭。时近中午,老人们陆陆续续到了,70岁至79岁来了五个,80岁以上老人来了十几个,三张饭桌有一半没坐满。这让宋如华感到意外:免费请吃饭居然还有人不愿意来?一打听,得知不是这些老人们不愿意来,而是不大相信还有免费餐。来的老人转述说,只见过当年公社大食堂吃饭免费,但那个免费的代价可是不低!
一个多星期后,村里80岁以上老人都来了,80岁以下来得少些,毕竟要交10元钱。大部分老人都到了,老人食堂也就名副其实起来:食堂开饭时间一到,30位老人便陆续来到食堂,打好饭,找座位坐下来,慢慢享受着长塘头村老人食堂才有的幸福“食光”——这免费饭可不敢浪费了,吃多少打多少呀!“你不信?开始我们也不信呀,哪有吃饭不给钱的哟,能优惠一点就不错了。可免费吃饭偏偏就发生在咱们村,这都是如华做的好事和善事啊!”来老人食堂免费吃饭的几个老人感叹道,“我们的子女都在外面工作,忙得很哦,根本顾不上我们,现在村里有了老人食堂,还是全免费,这是如华给咱办的大好事啊。”
“这里的菜很好,还经常换着吃。比如,今天吃油豆腐烧肉、干菜四季豆,明后天就是油焖茄子和烧冬瓜,吃得满意呀,高兴呀!80多岁的陆芝芳是独居老人,老人食堂办起来后,就一直来食堂吃饭。她说其他村老人都很羡慕长塘头村呢。另一个80多岁的独居老人高阿娥,没有老人食堂时,一个人守着年久失修的老台门(封闭独立的院落),吃着清汤寡水的饭菜,如今她的老台门内两间堂屋被改造成了暖心食堂,不仅能吃上丰富可口的饭菜,每天还热热闹闹的。”时任金秋家园居家养老中心运营部经理丁华勋说,“老人食堂的饭菜三餐标准分别为:早餐5元,午餐10元,晚餐15元。午餐、晚餐的菜品为一荤三素一汤。老人食堂的食材多为村里自产,也有村民将自家新鲜蔬菜以低价供应给食堂的。”
86岁的袁招娣待在家里养老。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在家里等着小丁给送饭。小青菜、花菜、白切菜、干菜汤……干净清爽的菜品,袁招娣吃得津津有味:“三年多了,小丁每天都给我送来一日三餐,风雨无阻,真的很感动。”袁老太的老伴走了近20年,因为不习惯与儿子、儿媳住一起,这么多年一直独居在家,节约惯了的老人每天吃两顿饭已经习以为常。金秋家园老年食堂提供免费一日三餐后,袁老太是第一批享受这份福利的老人。袁老太口中的小丁就是丁华勋。
“宋总不只关爱老人,对义工也很关心,我就不止一次收到过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这样的礼物。在传统节日收到慰问品,对我们这种从外地来的打工者来说,感觉尤其温暖。”丁华勋说,“工资待遇呢,实行月薪和时薪两种,工作人员月薪3000元左右,管理员最高5000多元。时薪就是按工作量给付。收入不算高,但这个行业是有前景的,原因是中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啊,换句话讲,养老市场需求量大噻。相对很多行业就业难的现状,养老行业却相对繁荣。从这个角度讲,养老服务业是一个不容易失业的行业,一个值得期待和有预期的行业。就我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入职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不少呢!”
“单靠卖房子的钱,肯定维持不了金秋家园居家养老中心呀。”宋如华说,“长塘头村是有名的‘老龄村’,村户籍人口600人,长期住在村子里的却不到200人,多数都外出打工了。住户少,闲置房和闲置宅基地就多,为了保证养老项目资金的可持续,我们把这些闲置农房(流转闲置农房320间)、闲置宅基地租下来(租用闲置土地243亩),进行修旧如旧,更换一些柱子啦,粉刷一下墙壁啦,卫生间再做些适当改造。旧房改造完成后,看上去就新了啊。村里老年人住着感觉就不一样了。剩下的房子呢,还能把城里老人吸引过来——来这儿养老或旅居呀。还可在竹林里放养鸡鸭,种植一些不用农药的农产品,卖到城里去。从这些赚来的钱里提出10%,反馈居家养老中心。整个投资两千多万,这2000多万有卖别墅的钱,也有原公司员工加盟的投资。个人出资,公司员工支持,才建成了金秋家园居家养老中心暨农旅养老养生综合体。”停顿一下,他接着说,“租房户的实惠明摆着呀,村民宋兴涛就算了一笔‘增收账’:10间房子出租,每间年租500元;1.65亩田地,每年租金600元/亩;应聘上水塘看管工作,每月工资1600元,一年的收入也不少了。金秋家园居家养老中心建成后,吸引了70多位农民来金秋年华公司做工,既解决了他们就业,也规避了外出打工带来的遗留问题。”
与浙江长塘头村卖房和租房筹集资金的渠道略有不同,河北孙家寨举办千人饺子宴的资金来自付宏伟个人积蓄,以及义工曹明兰和潘玉朋的支持,也有社会捐助的米面油等食用品。后来,被孝道大餐感动了的一些村民,把自留地捐出来,有的三分,有的五分,十几户村民的地凑一起有五六亩。付宏伟跟村民商议,在原来租金基础上,每亩地多付给租金200元。2011年租下1000多亩地,用于种植有机莲藕、优质棉花、沙质土花生、优质小米和小麦。其中,有机莲藕和优质小米直接往外销售。棉花做成爱心棉被,花生榨成花生油,小麦磨成的面粉注册了“孝道村”商标。不久,中华总工会颁给孙家寨村“全国孝道示范村”荣誉称号,并授予奖牌。
“可能跟一般养老院是有些不同吧。我提出‘不是所有老人都适合住养老院’,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根据锦欣幸福家所处的区域位置做出的选择,或者叫定位。当然,作为一家养老院院长,我倒希望更多人入住养老院,这个更多主要指出于刚需的失能失智、生活需要人照顾的老人。这类老人就适合找一家离家近、就医方便的养老机构,根据老人意愿,结合家庭实际,或全托或日托。而一般能自理的老人呢,他们大多会选择郊县、郊区,收费相对低,活动得开的养老院。他可以在这家养老院住几个月,另一家再住几个月,候鸟似的养老。而不适合住这种位于市中心地段,住户面积相对小的养老院。我们锦欣幸福家楼下有个很大的庭院——这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很难得,老人在庭院里散步,开展一些活动,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属们相中锦欣幸福家的一个因素吧。锦欣幸福家全部住满有136位老人。入住老人失能失智的占了80%左右。”张艺琪说,“国家之前提出‘9073’养老模式,即以居家养老为主,占比90%。社区养老和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社区养老占比7%;机构养老占比3%。实际上呢,‘9073’的养老模式难以实现,在30后、40后,乃至50后这些老人中,居家养老思维根深蒂固,在这些老人眼里,觉得进养老院是有去无回。其次是怕人耻笑,他们认为,只有孤寡老人或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才会被送进养老院,因此即便他们半失能了,也不愿意进养老院,只有失智了,失去了自主权才由子女送进养老院。或许60后、70后老了能改变这一现状。所以‘9073’模式在现实社会中实际上成了‘9901’模式,即居家养老为99%(这个99%有不少是花钱请保姆或由几个子女轮流供养),只有1%的老人是主动或准主动入住养老院的。”她停顿了一下,“我们利用视频号,从本院所处地理位置,宣传哪些老人适合入住锦欣幸福家,让有入住养老院意愿的老人及其家属做到心头有谱,选择有数,突然犯病就近医治快捷。平时又比住医院更轻松,有烟火气少医院味,多多少少有一种在家的感觉——睡的盖的都是老人从家里带来的噻。”
每天下午两点半,91岁的吕爷爷,准时来锦欣幸福家养老院陪赵婆婆聊天,为她按摩。两年多来,像钟摆一样准时来到养老院的吕爷爷,从来没有遗漏过一天。吕爷爷跟赵婆婆说话,尽管对方不知道他在说些啥,可吕爷爷说话时的表情让赵婆婆舒服。坐在赵婆婆床边的吕爷爷,边跟赵婆婆说话边用自创的按摩操给她按摩。那一刻,几十年的陪伴,终其一生不改的爱恋,以弓着的身子,歪着的脑袋,忙着的手指,一下又一下“输入”婆婆的脚踝、脚趾,然后进入肺腑……
另一个像钟摆一样准时,每天来养老院看望老伴的是92岁的郭爷爷。88岁的刘婆婆刚入院时,郭爷爷对锦欣幸福家并不怎么放心,那段时间,他天天跑养老院,看护理员怎么护理老人,到厨房察看老人伙食。“去厨房主要是看食材新不新鲜,吃什么不用看,早中晚餐食谱都在养老院大厅墙上贴着呢,周一到周五吃什么,‘一周营养膳食’上头写得清清楚楚,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哪些食物要少吃,哪些食物禁吃,还用符号给标识了出来,‘=’标志主荤,‘红色’标志微辣,‘蓝色’标志含糖量高,‘绿色’标志痛风者不能吃。三餐中间有银耳汤、黑米粥和桃酥、蛋糕等点心,夏天有时令水果。”郭爷爷说,“我连续去厨房看了几天,还问了厨房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