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金年会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官方网站巅峰对话:出海投资去摘那低垂的果实

发布日期:2025-04-25 15:04:48 浏览次数: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金年会官方网站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金年会官方网站巅峰对话:出海投资去摘那低垂的果实

  大约2013至2016年期间,我们专门设立了一支基金,投资主题定位为Copy from China,也就是说把中国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在这一策略下,我们取得了几项不错的成果。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我们将今日头条的模式复制到东南亚市场,后来这个项目被今日头条收购。另外,我们还复制了中国共享单车的模式,我的两位前同事看到这一领域的潜力后创办了Lime公司,最初做共享单车,随后转型为电动滑板,现在又拓展到电动自行车业务。据说这个公司计划今年IPO,三年多时间内估值就做到了26亿美金。

  关于低垂的果实,我认为很多时候就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种事后的视角,在当时其实都非常艰难。我们过去二十年参与和主导了一些很成功的“走出去”案例,陪伴着很多中国的龙头企业出海做并购,比如协助联想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协助海尔收购GE以及投资SHEIN、名创优品等企业。历史上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难点,当时我们面临的难点是海外的运营管理,全球的业务融合;现在难点多了一些维度,包括地缘政治、“小院高墙”的贸易保护等方面。我觉得企业出海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虽然现在很多企业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背后确实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努力,并非唾手可得。

  举个例子,比如说像名创优品,我们在它上市之前进行了投资,陪伴了它进行全球扩张,现在名创优品已经是中国全球化消费零售的标杆企业,在110多个国家运营,约8,000多个门店,去年达到了170亿的收入,27亿净利润。名创优品在当时全球出海过程中也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2015年公司开始出海投资的时候,面向海外华人比例高的东南亚市场,直接照搬国内的合伙人模式,加盟商出资,公司负责运营,但效果并不好。2016年公司开始尝试代理模式,放权给代理商运营和拓店,但是效果往往取决于代理商的实力。2019年公司开始针对代理模式表现不佳而市场潜力很大的市场推出直营模式(比如美国),总部直接设立子公司运营。高管人员任命方面也是,最开始是从中国派团队进行管理,之后是与合资伙伴合作,雇佣本地总经理,经过多年培养本土人才。名创也是在持续摸索尝试后才得出适合当时全球化发展的方式。我们认为(1)每个海外市场的情况困难都不同;(2)目前的答案肯定也不是终局,全球环境也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企业也在持续学习,不断迭代提升。

  刚才提到全球的新兴市场投资,和玉资本(MSA Capital)从2016年开始布局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当时先去投资了东南亚,当时Gojek和Grap还是几亿美金估值,最终通过内部观察后还是放弃了东南亚市场,和玉资本(MSA Capital)只在东南亚投资了一个咖啡连锁品牌—Fore Coffee,4月14日刚登陆印度尼西亚证券交易所(IDX)上市。我们内部团队还开玩笑说,这可能运气好吧,当时只在东南亚投了这一个机构,以及投了很少的Tidy size,结果这家公司成功上市了。

  2017年后,和玉资本(MSA Capital)开始投资整个中东、北非的互联网企业,当地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是和玉资本(MSA Capital)非常早期的投资企业,也得到了当地的早期投资红利。从2017-2018年,我们带领华大基因,医渡云、美团、蔚来汽车和中东北非地区的电商公司Fordeal。这五家被司,有的是在2017-2018年成功说服他们去的,有的直接或间接通过和玉资本(MSA Capital)介绍的当地国家主权基金,甚至一些政府的对接。总之,像蔚来汽车已经拿到了当地的3个多billion的投资,也在当地建设了工场,华大基因在海湾六国有多个实验室和工厂,医渡云也有很多ToG和ToB的大订单,美团更不用讲了,直接在中东北非地区复制了美团外卖海外版KeeTa。

  第二,还是要聚焦在某一个市场。比如我们美国市场的策略,既然现在有贸易战的壁垒在,我们对外的新增投资肯定要收一收。本地我们有产能,就试着怎么把当地的产能提升5个点、提升10个点,扣一些利润出来。我们发现去年欧洲的增长非常快,其实欧洲的工厂和国内团队在欧洲的布局是值得去加大投入的。东南亚市场,比如泰国工厂,新加坡的办公室,未来覆盖亚太、澳洲、日本、东南亚这些市场,我们可能阶段性地把资源投入到这些相对风险没那么大、确定性比较高的地方。

  出海,今天中国在生产、制造、技术、产品设计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优势,还会持续产生更多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品。而东南亚及全球新兴市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消费者也需要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各国政府也希望加强本地制造业并在人工智能等新产业上紧跟世界潮流。中国能力与海外需求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共赢关系,我们认为这里有非常多的机会。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大消费(包括消费品,消费服务等)以及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非常大的机会。

  金镒资本的投资策略一直定位在投资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龙头企业。我们的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里已经成为细分赛道的龙头,建立了充分的竞争力和壁垒,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海外市场空间。一方面,这些公司在最卷的中国市场已经是被证明的领导者,他们出海也更有可能成为赢家。另一方面,中国内需市场仍然是根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市场,虽然海外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但是难免也有不确定性和风险(尤其在这些年的国际环境和趋势下),所以还是要背靠中国,同时拓展海外。我们相信这样的企业未来也会在全球有更好的发展。

  沙特和阿联酋分别有2030和2031国家愿景,他们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家主权基金投资,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为什么那么多欧洲人在那边工作,因为他们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几乎为零。当地举全国之力,大搞改革开放,有国家愿景,好政策,人才,资本。从地缘政治来说,不仅跟东方合作,也和整个东南亚、欧美合作,团结越多的朋友越好,不拒绝任何一边,整个大的战略局势就形成了。中东、北非仍然是和玉资本(MSA Capital)非常看好的市场,在未来几十年,我希望能够和行业同仁们一起去开垦。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出海并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过去完整的经济周期里,帮助多家中国企业做海外并购,反而让我们更有敬畏之心,对出海并购的风险要足够警惕,有极限思维,底线思维,长期耐心步步为营,戒骄戒躁。同时并购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并购之后的整合,以及并购之后所遇见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法律法规,尤其是在劳工、环境保护、数据收集等方面。所以我们需要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关注当地的政策,政府的诚信,包括一直在演变的地缘政治、文化的差异、税收政策、人才储备等。我们曾经通过跨境并购,帮助诸多龙头企业实现了从国内巨头到国际巨头的跨越,也希望有机会为更多的生态朋友服务,共创共赢。

  梁民俊:东南亚市场有一些适合并购的机会,比如我们早期孵化的云仓公司Fastock被极兔并购,已成为极兔重要的业务板块。我们在东南亚这些年,见到的一些公司并购案例,有成功,有失败。我认为影响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团队融合。如果被并购方的人员没有任何调整,或者把并购后把原核心高管全部换掉,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都是很危险的。搭建一个来自并购方和原有高管组成的融合团队和建立好的企业文化很重要,这样,既能和母公司之间有协同,同时,也能被本地的社会文化、本地的员工认可,这两点是非常关键的。

  曾玉:我特别同意大家提到的观点,那么多出海的选择,和玉资本(MSA Capital)到底选哪一个?刚才讲到机构发展三部曲:投当地的公司,拿到国家主权基金投资,把中国创新型企业带出去。我非常认同张江总讲的,很多机构和创业者生来就是国际机构,没有出海这一说。他长了什么样的面孔,流淌着什么样的血液,排除这些因素以外,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无论是人工智能、AI、机器人还是生物科技,全世界主要是中国、美国,过去、未来这几十年还加上中东。

  我再补充一句,在很多年前,我就预判如今世界的大变局不是百年,是千年剧变。无论从地缘政治、科技、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科技进步发展到人工智能等,很多年前我们做了预判也好,直觉也好,和玉资本(MSA Capital)有中国的基金,有中东、北非的基金,有美国的基金,团队也是当地的团队,我也非常认可一级市场的投资,一定是本土团队建立本土的公司,与其说是出海,不如说我们这一代的投资人和企业家生来就肩负着做国际化的业务。

  从出海的趋势和动态来看,过去这些年出海品类从服装、家居、3C,拓展到了新能源、机器人、AI等新科技,从简单代工出口到品牌化产品。如果我们把价值链比作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品牌在两头,中间是生产和制造。多年前是十亿件衬衣换一件波音飞机的年代,靠的是性价比,出口的主要是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低价值的产品。今天的出海是研发、设计、产品性能领先的产品,比如电动车、光伏、锂电池、集成电路等。在机器人产业方面,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的技术、销量和渗透率在全球领先,并且开始形成品牌优势。中国在做了多年出口后涌现了出海新范式,底层逻辑是中国企业在上述维度建立了显著的领先优势,同时过去这些年中国的企业家也摸索出一套非常有用的出海管理、运营模式。背后还有我们人才的领先性,举个例子,我们的STEM毕业生数是美国4.4倍,是俄罗斯6.8倍,是印度1.4倍,我们人才储备非常丰富,2023年中国申请全球专利已经高达46%。

  就我们亲身投资实践而言,比如像我们投资的华熙生物,是全球最大玻尿酸生产商,玻尿酸是我们人体自身活性生物物质必不可少的,赋能全球美好健康生活。名创优品将非常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带给全球110多个国家,本质是性价比高、设计感高、结合全球IP的产品,以及背后有科技供应链体系来管理全球的生产和零售运营。我们投资的高仙机器人是全球最大的商用清洁机器人服务商,人工越来越贵,机器人越来越便宜,尤其是在清洁行业,由机器人来替代人是一个趋势,高仙销售到全球七十多个国家,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海外。以及我们投资的其他企业比如丸旭电子、烽禾升等,也是具备高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运营能力等方面,在出海拓展市场。我们有丰富的海外网络资源,可以协助投资企业出海,比如渠道、物流、营销、战略运营、人脉网络等多方面赋能,助力企业成长成为世界级龙头。

  梁民俊:对,现在中国的“海外创业军团”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有一个非正式的统计,常年在东南亚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中国大陆人超过1000万人,数字还在持续增加,这些人既了解中国的发展,有中国很强的链接,又非常了解东南亚的市场需求,包括东南亚的社会生态、商业文化,是整个东南亚的经济、新经济、新业态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这也是我说的第四波浪潮“海外创业”非常重要的潜在创业者群体。他们一部分已经在创业,他们的创业的第一天就是结合中国能力和本地需要的,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梁民俊:其实今天中国的发展,包括每一代人的教育环境都到了这个阶段。就像中国1000万东南亚的人哪里来的?因为一些之前的公司、工厂,包括外资企业派过去的一些中国的骨干、高管,一些去东南亚留学的,去东南亚做生意了,经过了这些年的积累到了这个阶段,新一代的创业者本身生活的年代就是互联网时代,一开始眼界就很宽广,甚至很多人有海外留学背景,所以他的眼界跟上一代企业家是不太一样的,我觉得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

  数字科技,我们也投了很多,老的数字科技企业结合AI的赋能在东南亚也有很大的机会。原来东南亚的无论是软件,或者AI都是用欧美的产品,它们的付费意愿是极强的,现在中国的产品也非常好,但是它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整个东南亚的基建相对比较差,所以我们也观察到一个新的出海的模式是非常深度的打法,核心产品在出海,同时也结合当地的主权,当地的产业方在当地去把基建搭建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优势。作为专注东南亚市场的机构,我们还是很兴奋的,也很希望在这一波的机遇里面和好的企业家一起成长。

  高扬:先说结论,我也从消费的角度说,从趋势上看2025年肯定还是中国品牌出海2.0的元年,为什么说2.0?五年前,我们一帮投消费的投资人聚在一起聊天,说2020年是中国品牌出海的元年。因为2020年发生了几件事,一个是TikTok在加大美国的投资,包括拼多多的temu也在积极布局美国市场,就造成我们消费领域品牌出海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品牌出海在消费领域是比较高级的事,这里可能需要一些条件,包括软的条件和硬的条件,硬的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出去没?包括天上的做营销的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还有地面的包括工厂、渠道、零售等基础设施等。